12月15日,寒旱區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論壇在蘭州順利召開。本次論壇由自然資源部高寒干旱區礦山地質環境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主辦,論壇旨在搭建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共同探討寒旱區礦山生態修復的理論與實踐,為寒旱區礦山生態修復提供智慧力量。會議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創新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馮起、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二級教授、創新中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劉金榮、甘肅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教授、創新中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劉學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副院長、教授柴波、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國信5位專家作專題報告。會議由甘肅省有色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創新中心秘書長王哲主持。
首先,由甘肅省有色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創新中心理事長、主任周繼強致歡迎詞。他代表主辦方對所有參會嘉賓表示誠摯的歡迎,并對創新中心做了簡要的介紹。他表示,當前,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更大挑戰,借此機會將行業領軍者匯聚一堂,來一場高質量的思想碰撞。聚焦前沿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凝聚合力激發創新發展更大潛力,為寒旱區礦山生態修復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隨后,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副局長李峰致辭。他強調,探索寒旱區礦山生態修復,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路徑。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積極探索礦山生態修復有效途徑,進一步推動寒旱區礦山生態修復技術的創新與發展,為實現寒旱區礦山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論壇上,各位授課專家圍繞干旱半干旱區裸露邊坡生態修復技術、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修復、礦山生態環境修復等方向分別就寒旱區礦山生態修復的理論與實踐、技術創新與應用、政策支持與管理等方面進行講解。通過結合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深入分析了寒旱區礦山生態修復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措施。
馮起院士結合四子王旗、章古臺、敦煌等多地實施的經典治沙案例,深入淺出的為大家講述了植被密度與防風固沙的相關作用,同時對不同氣候區低密度防沙治沙體系的應用以及其對推動行業科技進步的作用和意義進行講解。
創新中心將以本次論壇為契機,集眾智、聚眾力,進一步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交流,共同助力寒旱區礦山生態修復水平,共譜高質量創新發展新篇章,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更大貢獻。
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相關處室、局屬各院、美麗華夏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蘭州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科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分管領導及技術人員150余人參加本次論壇。(創新中心供稿)
馮起院士作報告
李峰致辭
周繼強致辭
與會專家作專題報告
部分參會人員合影
會議現場